合江棘蛙

robertingeri   Wu et Zhao
   

  14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   形态 依据四川合江(20雄、9雌、卵和蝌蚪)标本。
  成体:体肥壮,雄蛙体长87mm,雌蛙体长86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40。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略突出下唇;吻棱略显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鼓膜略显;犁骨棱突出而明显,呈“\/”形,犁骨齿较发达,由鼻孔内侧向中线斜伸。舌椭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粗壮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略扁,指末端膨大呈球形;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,略短于第四指;第二指两侧及第三指内侧有缘膜;原拇指较发达;关节下瘤突起高而明显;内掌突略突起,呈椭圆形,外掌突窄长。后肢粗壮而长,向前伸时胫跗关节达鼻眼之间,左、右跟部略重叠;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;趾端膨大呈球状;第一、第五趾游离侧缘膜发达达蹠基部,薄而明显;趾间具全蹼,趾间蹼均达到趾端球状的下方,蹼缘不凹陷;第四、第五趾蹠间有蹼,超过蹠长的半,其他趾蹠间具微蹼;关节下瘤较高呈球状;内蹠突窄长,无  外蹠突;跗褶清晰,超过跗部长之半。
  体背面皮肤较为粗糙。头顶及背中部皮肤光滑,从肩部开始至肛部有长形疣排列成纵行,其间杂有大小不等排列又不规则的扁平圆疣;体侧疣粒较密而明显,多数疣粒顶端具1枚黑刺;枕部略显横肤沟;颞褶粗厚斜达肩部前缘下方;四肢背面疣粒小于体侧疣粒,且光滑稀少。胸、腹部均满布大小肉质疣,疣中央顶端有1枚黑刺。
  生活时体背及四肢背面颜色变异较大,多为棕黄色、深褐色、灰褐色和红褐色等,有的个体其上有浅色斑,或者疣粒部位有深色斑,有的个体背脊中央有浅色脊线;两眼间有1条棕黑色横纹;上、下唇缘有深褐色纵纹;四肢背面各部可见3—5条横纹;股部的较明显,胫部的色略浅。腹面灰色或灰紫色或肉白色,咽喉、胸前及股部腹面有不规则灰色云状斑。白天瞳孔呈菱形,黑色:虹膜金黄色或金红色。
  第二性征:雄蛙胸腹部满布具有黑刺的大小疣粒,前臂粗壮;内侧2指或3指内上侧及原拇指有黑色锥状婚刺;有单咽下内声囊,位于口角内两侧,声囊孔呈长裂状;背面有雄性线,粉红色。体长66.2mm的雄蛙,内侧2指已有婚刺;胸部刺粒数量较少。
  蝌蚪:生活时头体背面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;体侧多有深色小斑点;体尾交界处无斑,有的个体微显-条黑纹,其余体尾部均五色斑;腹部色浅而透明,可见腹内肠管呈螺旋状;尾部呈浅黄色,尾鳍半透明。出水孔位左侧,无游离管,肛孔大,斜开于下尾鳍右侧。上唇无唇乳突,下唇乳突两排,外排中央不间断。3月中旬及5月采到的蝌蚪,发育时期为第26—36期;第26期前的蝌蚪其唇齿式尚未充分发育,多为Ⅰ︰3+3/1+1︰Ⅱ,仅少数者为Ⅰ︰4+4/1+1︰Ⅱ;第27—35期的蝌蚪6个,头体长15.5—25mm,尾长25—38mm,-般唇齿式为Ⅰ︰4+4/1+1︰Ⅱ;下唇乳突2排,内排较稀排列规则;已长出四肢(第43—44期)的变态个体,体背疣粒突起明显、背部及四肢上斑纹清晰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背面皮肤较粗糙;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鼻之间;蝌蚪尾部及体尾交界处均无斑,唇齿式为Ⅰ︰4/4/1+1︰Ⅱ。

生物学

  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550—1500m的山溪内及其附近的林间草丛中。所在环境溪水清澈,溪内石块甚多,两岸植被丰茂,多为常绿阔叶乔木和灌丛,还间生有竹类。白天难以见到成体活动,也听不到鸣声;不论晴天或雨天,主要活动时间在夜晚,发出“吭(keng)—吭”的鸣声,故当地人称其“石吭”。1998年5月初采到的雄蛙,第二性征很发达,雌蛙已怀成熟卵,卵径4.0mm,5月20日和8月5日均获得卵,由此推测该蛙的繁殖期可能在5—8月。5月份采到的蝌蚪,可分辨为第26—28期及第33—36期两个发育阶段。第26—28期蝌蚪,可能是前-年的蝌蚪,应属-岁龄蝌蚪,它们在水域中已越过-个冬天;第33—36期蝌蚪应为2龄蝌蚪。因此,该蝌蚪可能要在水域中渡过两个冬天,才能完成变态。

海拔范围

该蛙生活于海拔550—1500m的山溪内及其附近的林间草丛中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   讨论 合江棘蛙是吴贯夫等于1995年将谭安鸣和吴贯夫的《棘蛙群三种的核型及其染色体演化的初步探讨》(1987)文中记载的棘侧蛙Rana(Paa)shini改订的新种,其成体形态特征与棘腹蛙十分相近,不易区分。合江棘蛙的模式标本产地在四川合江,其周围地区如四川南部和毗邻的贵州及云南地区,原产棘腹蛙Paa boulengeri,上述地区的棘腹蛙是否属于合江棘蛙还有待于进-步鉴定和确认,两个种的分布区也有待于界定。